如果和你提起“大黄蜂”、“小白龙”、“翠花”这三个名字,你首先会想到的是三个不同作品里的形象。但是,在一个2万平方米的工厂里,他们都化身成为了一线产业工人——“小白龙”负责运送物料,“翠花”不是在上酸菜、而是递工具、测射线剂量,zui后“大黄蜂”在产品出厂前进行测试。没错,他们其实是一群机器人。从去年年底开始,工业互联网成为政策的宠儿。2017年11月,发布《关于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提出“三步走”战略。这三步战略的提出,也契合了当下医疗行业工业制造的转型背景:医疗设备制造业面临产品迭代速度加快、产品性推广的大环境,对比发达地区,我国医疗设备制造面临材料、部件质量及采购、生产周期、库存周转率、与售后服务配套相关的新业态开发缓慢等挑战;同时,供应链布局处于不断调整时期,中国、印度、非洲等新兴市场的牵引力和价值在不断提升。上面所说的三个机器人目前都忙碌在GE医疗的北京工厂里。这篇文章想要阐述的是一家工厂及其背后依靠的智慧生态体系。GE医疗集团是GE公司旗下的医疗健康业务部门,业务范围涵盖硬件、软件、生物技术和基于这些领域的大数据和数据分析,年营收达190亿美元。作为医学成像设备提供商,GE医疗拥有100多年的历史,在100多个国家拥有5万多名员工。目前,GE出货的CT设备中,70%由北京工厂供货。2017年,GE医疗北京工厂的“智慧工厂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被工信部正式授牌为“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单位”,同时也是北京市经信委正式认证的“北京市智能制造*企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认证的“智能制造示范企业”。这一切都要归功于GE医疗北京工厂的掌舵人陈和强。陈和强现任GE医疗北京工厂暨供应链北京区总,同时也是GE医疗集团两个子公司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和北京通用电气华伦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的总,全面负责管理位于北京的GEzui大的CT、X光机、手术机、血管机以及核医学等影像设备生产基地。除了北京工厂之外,GE医疗在上海有生命科学基地,在无锡建有超声和患者监护仪设备工厂,在桐庐建有滤纸生产基地。此外,主要生产磁共振磁体的天津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2015年,陈和强开始领导北京工厂向智能制造转型,组织进行“智慧工厂建设项目”。他认为,智能制造的升级和发展对于制造行业的供应链采购、升级以及人才优化、综合运营效益提升带来深远影响,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在陈和强看来,智慧工厂不同于自动工厂。自动化是在某些生产环节用自动化的工具去替代人力,但在智慧工厂里,自动化只是智慧工厂里面的一个部分。他给出的定义是:真正的智慧工厂,是以端到端的精益生产为基础,配合先进制造工具,再集成至数字化平台,因此其背后蕴含更深层次的精益生产的逻辑和人工智能的部分应用。如何解决供应链长期面临的物料流、信息流和人力流难以实时匹配的难题,实现“三流合一”,使全程的信息透明化,从而提升库存周转率,成为“智慧工厂”转型的行业性挑战。针对这些行业性挑战,陈和强表示,“智慧工厂”建设的目的,是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加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物流、信息流的整合,通过一系列数字化、智慧化工具的使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综合运营效率。库存周转率是体现生产企业供应链运转效率的一个指标。如果用数值来评价的话,整个行业的水平是在7以下,GE在7左右,而北京工厂可以做到14。美国
中级会员
第14年